咨詢電話:400-9710-111
          資訊中心
          搜索

          2021年重慶三峽學院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 自命題科目《心理學基礎》考試大綱

          來源:重慶三峽學院 更新時間:2020年07月20日 14:55:35

          2021考研的考生們已經進入備考狀態,備考中是否有些摸不著頭腦,不知如何下手?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啦“上才藝”,就是新大綱嘍~大綱是考研出題的唯一依據,也就是說,國家給劃重點,任何考題都是以考研大綱為基準出題的。中公考研網校小編整理“2021年重慶三峽學院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 自命題科目《心理學基礎》考試大綱”內容,關注一下~

          重慶三峽學院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自命題科目《心理學基礎》考試大綱

          命題方式

          招生單位自命題

          試卷滿分

          150分

          考試時間

          180分鐘

          考試方式

          閉卷、筆試

          試卷內容結構

          基礎知識40分

          基本理論50分

          理論運用60分

          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題:6小題,每小題5分,共30分

          簡  答  題:6小題,每小題10分,共60分

          分析論述題:3小題,每小題20分,共60分

          考查目標

          攻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入學考試心理學基礎科目要求考生系統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有關內容,并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心理現象與實際問題。

          考查范圍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心理學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章重點:

          (1)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2)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3)心理科學的形成與發展狀況

          第一節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個體心理

          (一)認知

          (二)情緒與動機

          (三)能力和人格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兩個方面。

          認知、情緒和動機、能力和人格是個體心理的三個重要方面。前二個方面稱心理過程,后一方面又稱個性心理特點或個性。

          二、個體心理現象與行為

          (一)引起行為的剌激常常通過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為,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

          三、個體意識與無意識

          (一)意識(有時也叫覺察)

          (二)無意識現象

          四、個體心理與社會心理

          第二節 心理學的任務

          一、心理學的基本任務

          (一)心理過程

          (二)心理結構

          (三)心理的腦機制

          (四)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

          (五)心理與環境

          二、研究心理學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二)實踐意義

          三、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一)普通心理學

          (二)生理心理學和心理生理學

          (三)發展心理學

          (四)教育心理學

          (五)醫學心理學

          (六)工程心理學

          (七)社會心理學

          (八)軍事心理學

          第三節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學的研究原則

          (一)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即實事求是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現象都必須按事物的本來面目加以考察。

          (二)系統性原則

          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把各種心理現象放在整體性的、動態和相互聯系的系統中進行分析。

          (三)教育性原則

          進行心理學的研究時,應從有利于教育,有利于個體身心健康的角度來設計和實施研究。

          (四)發展性原則

          把心理現象看作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去認識人的心理活動。

          二、幾種主要的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觀察法

          是指在日常生活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被試(被研究的對象)行為的外在表現以研究其心理活動規律的方法。

          (二)實驗法

          實驗法是有目的嚴格控制和創設一定條件來引起被試某種心理現象以進行研究的方法。

          (三)調查法

          是以搜集被試各種材料來間接了解其心理活動的一種方法。

          (四)心理測驗法

          是通過運用標準化的心理量表對被試的某些心理品質進行測定來研究心理的一種方法。

          (五)個案法

          是對某個人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原因的方法。

          (六)活動產品分析法

          三、心理學研究的倫理問題

          第四節 心理學的過去和現在

          一、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心理學產生背景

          近代哲學的影響;實驗生理學的影響。

          (二)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19世紀中葉,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Wundt, 1832-1920)把實驗法引進心理學,并于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的心理學實驗室。

          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重要的心理學派別

          (一)構造主義

          代表人物:馮特(W.Wundt, 1832-1920) ;鐵欽納(E.B.Titchener)

          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像和激情狀態三種。 強調內省法。

          (二)機能主義

          代表人物: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 杜威(JohnDeway, 1859-1952)安吉爾(James Angell, 1869-1949)

          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研究要回答的關鍵問題是:“行為的機能或目的是什么?”意識的作用就是使有機體適應環境。

          (三)行為主義(behaviorism)

          代表人物:華生(John Watson, 1878-1958) 斯金納(Skinner, 1904-1990)

          反對研究意識,主張研究行為。反對內省,主張用實驗方法。

          (四)格式塔心理學

          代表人物:德國的韋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體”。反對把意識分析為元素,而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

          (五)精神分析學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重視研究成年人的異常行為分析。并且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現象。重視動機和無意識現象的研究。

          三、當代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二)行為主義的研究取向

          (三)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

          (四)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代表人物: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美國心理學家奈塞爾

          計算機理論和技術的背景,心理學是對認知過程的研究,實驗法來構造心理模型。

          (五)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代表人物:馬斯洛(Abraham H.Maslow, 1908-1970)

          羅杰斯(CarlRogers, 1902-1987)

          對心理學的批判:行為主義幼稚心理學(動物、兒童);心理動力學:傷殘心理

          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正在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志,愈來愈多的心理學家開始涉足此領域的研究,矛頭直指向過去近一個世紀中占主導地位的消極心理學模式,逐漸形成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 它是指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學家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

          (六)進化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四、中國心理學的發展道路

          (一)中國古代的心理學思想的發展

          (二)心理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三)中國現代心理學的發展

          第二章 心理的神經生理機制

          本章重點:

          (1)大腦的機能區

          (2)腦功能的各種學說

          (3)心理的實質

          第一節 心理的起源

          一、反映是任何物質形態固有的特性

          二、反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

          三、感受性--心理的反映形式

          四、動物心理的發展

          (一)感覺階段--無脊椎動物的心理發展

          (二)知覺階段-低等脊椎動物的心理發展

          (三)思維的萌芽階段---哺乳動物心理的發展

          (四)具體思維萌芽階段--靈長目動物的心理發展

          五、人類心理的起源

          第二節 心理的實質

          一、心理是腦的機能

          (一)從物種發展史看心理是物質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屬性

          (二)解剖學的事實證明心理是腦的機能

          二 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應

          (一)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

          (二)心理是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

          (三)心理在社會實踐中發生與發展

          第三節 神經元

          一、神經元的結構與類型

          二、神經沖動的傳導

          三、神經沖動的化學傳導

          四、神經回路

          神經回路主要表現為反射弧

          1.概念;反射就是有機體借助于神經系統對刺激作出及時適當的反應。執行反射的全部結構稱為反射弧。

          2.反射弧一般包括五個部分

          感受器、感覺神經元(傳入神經元)、聯絡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傳出神經元)、效應器

          第四節 神經系統

          一、周圍神經系統的種類和機能

          二、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結構和機能

          (一)脊髓

          (二)腦干( 狹義腦干 )

          (三)間腦

          (四)網狀結構

          三、大腦的結構和機能

          (一)大腦的結構

          (二)腦的三個主要機能系統

          1.腦的感覺機能系統

          2.腦的運動機能系統

          3.大腦皮質的聯絡機能

          第五節 腦功能學說

          一、定位說

          人的各種復雜的能力是與腦的各個嚴格限定的部位密切聯系。

          二、整體說

          大腦皮層的各個部分幾乎以均等的程度對學習發生作用;并且大腦以總體發生作用。

          三、機能系統學說

          魯利亞認為那是一個動態的結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機能系統。在機能系統的個別環節受到損傷時,高級心理機能確實會受到影響。

          四、模塊說

          人腦在結構和功能上是由高度專門化并相對獨立的模塊組成。

          五、神經網絡說

          第二編 人的信息加工

          第三章 感覺

          本章重點:

          (1)感覺的概念、規律

          (2)色覺理論、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

          第一節 感覺的一般概念

          一 、什么是感覺

          (一)定義

          感覺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覺器官,經過神經系統的信息加工所產生的對該刺激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二)感覺的意義

          1.感覺提供了內外環境的信息。

          2.感覺保證了機體與環境的信息平衡。

          3.感覺是一切較高級、較復雜心理現象的基礎,是人的全部心理現象的基礎。

          二、感覺的分類

          (一)外部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皮膚感覺

          (二)內部感覺:內臟感覺、本體感覺

          三、感覺的編碼

          四、感受性和感覺閾限

          (一)絕對感受性與絕對閾限

          1.絕對閾限 :那種剛剛能覺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稱為絕對閾限。

          2.絕對感受性:是指剛剛能夠覺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3.絕對感受性與絕對閾限在數量上成反比關系。

          (二)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

          1.差別閾限:能覺察出兩個刺激的最小差別量稱為差別感覺閾限或最小可覺差。

          2.差別感受性:對這一最小差別量的感覺能力,叫差別感受性。

          3.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在數值上也成反比例。

          韋伯定律:K=△I/I(I為標準刺激的強度或原刺激量;△I為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增量;K為一個常數。根據韋伯分數的大小,可以判斷某種感覺的敏銳度。韋伯分數越小,感覺越敏銳。但是,韋伯定律只適應于強度的中等刺激。

          第二節 視覺

          一、視覺刺激

          二、視覺的生理機制

          三、視覺的基本現象

          (一)明度

          (二)顏色

          1.顏色的屬性:顏色有明度、色調、飽和度三種基本特性。

          2.顏色混合

          1854年,格拉斯曼把顏色混合現象歸納出3條定律:補色率、中間色率和代替率。

          3.色覺缺陷:指辨色能力異常。色覺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4.色覺理論

          (1)三色說

          (2)對立過程理論

          (三)視覺的一些現象

          1.適應: 由于刺激對感受器的持續作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適應。

          2.對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3.馬赫帶:指人們在明暗變化的邊界,常常在亮區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這就是馬赫帶現象。

          4.后像:刺激物對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覺現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個短暫時間。

          5.閃光融合現象:當我們看到一個間歇頻率的閃光時,會有明暗交替的閃爍感覺,當斷續的閃光間歇頻率增加,人們看到的將不再是閃爍的光,而是穩定的連續光,這一現象叫閃光融合。

          當刺激不是連續作用而是斷續作用的時候,隨著斷續頻率的增加,感覺到的不再是斷續的刺激,而是連續的刺激。能引起連續感覺的最小斷續頻率,叫做臨界頻率。

          6.視覺掩蔽:在某種時間條件下,當一個閃光出現在另一個閃光之后,這個閃光能影響到對前一個閃光的覺察,這種效應叫視覺掩蔽。

          7.視敏度:是指視覺系統分辨最小物體或物體細節的能力,醫學上稱之視力。

          8.聯覺:是指一種感覺兼有別種感覺的心理現象。最常見的是顏色感覺引起的聯覺。(如紅色讓人感覺溫暖,聯覺 聯想) 影響感受性變化的。

          第三節 聽覺

          一、聽覺刺激

          二、聽覺的生理機制

          (一)耳的構造和功能

          (二)覺的傳導機制和中樞機制

          三、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

          1.頻率理論

          2.共鳴理論

          3.行波理論

          4.神經齊射理論

          四、聽覺基本現象

          第四節 其他感覺

          一、皮膚感覺

          二、嗅覺和味覺  

          三、內部感覺

          第四章 知覺

          本章重點:

          (1)知覺的一般概念、特性

          (2)時間知覺

          (3)錯覺的相關知識并運用知覺的規律分析實際問題

          第一節 知覺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覺

          知覺是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在腦中的反映,是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的過程。

          二、感覺與知覺的主要區別與聯系

          (一)聯系

          1.同屬于認知過程的感性階段,其源泉是客觀現實。

          2.都是對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映。

          (二)區別

          1.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對事物整體的反映。

          2.感覺的產生依賴于客觀事物的物理屬性,相同的刺激會引起相同的感覺。知覺不僅依賴于它的物理特性,還依賴于知覺者本身的特點。

          3.感覺是某個分析器活動的結果。知覺是多個分析器活動的結果。

          三、知覺類型

          1.根據知覺時起主導作用的感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覺分成:視知覺、聽知覺、觸知覺、嗅知覺、味知覺等。

          2.根據人腦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覺分成:物體知覺與社會知覺。

          第二節 知覺的特性

          一、知覺的選擇性

          (一)概念

          知覺的選擇性就是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中選擇出來的特征。

          (二) 影響知覺的選擇性的因素

          從客觀而言有:對象與背景的差別性;對象的活動性;刺激物的新穎性;刺激物的強度。

          從主觀來看:知覺有無目的和任務;個體知識經驗的豐富程度;個人需要和興趣;定勢與情緒狀態。

          二、知覺的整體性

          (一)概念

          知覺的整體性就是指人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把有多種屬性構成的事物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特性。

          (二)格式塔心理學派總結出整體知覺的組織原則有如下幾條

          1.接近因素;在時間或空間上接近部分容易形成一個整體。

          2.相似因素:在其他方面的特點相同的條件下,相似的部分容易被看作一個整體。

          3.完整傾向因素:知覺印象隨著環境情況而出現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

          4.好圖形因素:單純的、規則的、左右對稱的,容易被看是一個整體。

          5.好的連續因素:組成一個連續平滑方向的部分容易看成一個整體。

          6.共同命運因素:向著相同方向變化傾向的部分容易看是一個整體。

          7.定勢因素:定勢是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先前知覺的組織形式會對緊接著的知覺產生相同的影響。

          8.經驗因素。

          (三)影響知覺整體性的因素

          1.知覺對象的特點(如接近、相似、閉合、連續等因素)

          2.對象各組成部分的強度關系

          3.知覺對象各部分之間的結構關系

          4.知覺者本身的主觀狀態,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識與經驗

          三、知覺的理解性

          (一)概念

          知覺的理解性 就是指人們在對現時事物的知覺中,需要以過去的 經驗、知識為基礎的理解,以便對知覺的對象作出最佳解釋、說明。

          (二)影響知覺的理解性的因素

          知覺經驗;言語的指導作用;實踐活動的任務。

          四、知覺的恒常性

          1.概念

          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知覺映象保持相對不變。

          2.種類

          (1)大小恒常性

          (2)形狀恒常性

          (3)亮度恒常性

          (4)顏色恒常性

          第三節 空間知覺

          一、形狀知覺

          (一)形狀的特征分析

          (二)輪廓與圖形

          (三)圖形的組成

          1.鄰近性  

          2.相似性

          3.對稱性  

          4.良好連續

          5.共同命運  

          6.封閉  

          7.線條方向  

          8.簡單性  

          二、大小知覺

          (一)大小--距離不變假設

          (二)觀察者的距離

          (三)熟悉物體的參照

          (四)觀察者身體姿勢的變化

          三、深度知覺和距離知覺

          (一)肌肉線索(生理線索)

          1.調節  

          2.輻合

          (二)單眼線索

          單眼線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線索。這些線索包括以下幾種:

          1.對象重疊(遮擋)

          2.對象的相對大小

          3.結構級差

          4.空氣透視

          5.明亮和陰影

          6.線條透視

          7.運動視差

          (三)雙眼線索——雙眼視差

          第四節 時間知覺與運動知覺

          一、時間知覺

          (一)什么叫時間知覺

          對客觀事物和事件的連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就是時間知覺。

          (二)時間知覺的各種依據

          1.根據自然界的周期性現象

          2.根據有機體各種節律性的活動

          3.借助計時工具

          (三)影響時間知覺的各種因素

          1.感覺通道的性質

          2.一定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和性質

          3.情緒和態度也影響著對時間的估計

          4. 回憶影響時間估計

          二、運動知覺

          (一)什么叫運動知覺

          (二)似動知覺

          似動,顧名思義就是"似乎在動",其實并未真動。確切地說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或者在沒有連續移動的地方看到了連續的運動。

          似動知覺主要有下列幾種形式:

          1. 動景運動(PHI現象)

          實際上沒有動的刺激物,在適當條件下卻感知到它在運動。這種知覺現象稱為動景運動(PHI現象)。

          2. 自主運動

          自主運動是由于人總認為看客體時眼睛是固定不動的,但眼睛卻是不隨意地運動著。

          3. 誘導運動

          在沒有更多的參考標志的條件下,兩個物體中的一個在運動,人可能把它們中的任何一個看成是運動的。

          4. 運動后效 (瀑布效應)

          注視向一個方向的物體運動之后,將注視點轉向靜止的物體,會看到靜止的物體似乎向相反的方向運動。

          第五節 錯覺

          一、錯覺

          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對事物必然會產生的某種固有傾向的歪曲知覺。

          二、錯覺的種類

          (一) 形重錯覺

          (二)方位錯覺

          (三)大小錯覺

          (四)旋轉錯覺

          (五)形狀和方向錯覺

          (六)時間錯覺

          (七)運動錯覺

          (八)情緒錯覺

          三、人為什么會有錯覺

          第五章 意識和注意

          本章重點:

          (1)意識無意識的概念

          (2)注意的一般概述

          第一節 意識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意識

          意識是一種覺知;意識是一種記憶 ;意識是一種高級的心理官能;意識是一種心理狀態。

          二、什么是無意識

          (一)概念

          無意識是相對于意識而言的,是個體不曾覺察到的心理活動和過程。

          (二)常見的無意識現象

          無意識行為;對刺激的無意識;盲視。

          三、意識的特征

          意識的覺知性;意識的能動性;意識的概括性;目的性(預見性);意識的社會歷史制約性。

          第二節 幾種不同的意識狀態

          一、睡眠和夢

          (一)睡眠

          (二)夢

          1.夢的特點

          2.夢的功能解釋

          3.夢的作用

          二、催眠

          (一)催眠狀態下的心理特征

          感覺麻痹,感覺扭曲和幻覺,解除抑制,對催眠經驗的記憶消失。

          (二)催眠相關理論

          1.催眠是角色扮演

          2.催眠是意識的分離

          三、白日夢與幻想

          第三節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征。

          (二)注意的功能

          選擇的功能;維持的功能;調節和監督的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現

          感官的適應性動作;無關運動的停止;呼吸變得輕微而緩慢。

          二、注意的種類

          (一)無意注意

          1.什么是無意注意

          無意注意(不隨意注意)是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點:①刺激物的強度;②刺激物的對比關系;③刺激物的新異性;④刺激物的活動變化。

          (2)人本身的狀態:①需要和興趣;②情緒和過去經驗。

          (二)隨意注意

          1.什么是隨意注意

          是指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隨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1)對注意目的與任務的依從性

          (2)對興趣的依從性

          (3)對活動組織的依從性

          (4)對過去經驗的依從性

          (5)對人格的依從性

          (三) 隨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圍

          1.注意的范圍

          也稱注意廣度,是指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觀察到對象的數量。

          2.影響注意范圍的因素

          (1)知覺對象的特點

          (2)知覺者的活動任務和知識經驗

          (二)注意的穩定性

          1.概念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上的時間久暫特性。

          2.注意起伏

          當人專注某一對象時,視、聽感覺器官會產生周期性的加強和減弱的變化.這種短時間內注意周期性地不隨意跳躍現象稱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動搖)。

          3.分心

          注意不穩定表現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覺地離開當前應當完成的活動而被無關刺激所吸引。

          (三)注意的分配

          1.注意的分配

          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對象的現象。

          2.注意分配的條件

          (1)在同時進行著的幾種活動中,必須每一種活動是相當熟悉的,其中一種是自動化了的或部分自動化了的;(2)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如果建立起聯系形成了某種反應系統。

          (四)注意的轉移

          1.概念

          注意的轉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或從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上。

          2.影響注意轉移因素

          (1)依賴于原來注意的強度

          (2)依賴于新注意的對象的特點

          第六章 記憶

          本章重點:

          (1)記憶的一般概念

          (2)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第一節 概述

          一、什么是記憶

          記憶是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回憶和再認)。或者說記憶是人腦對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重現三個環節。

          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記憶就是信息的輸入、編碼、儲存和提取。

          二、記憶的分類

          (一)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

          (二)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三)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四)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

          三、記憶結構及其加工過程

          按照現代信息加工的觀點,記憶是一個結構性的信息加工系統。所謂結構性是指記憶在內容、特征和組織上有明顯的差異。記憶結構由三個不同的子系統構成: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這些子系統雖然在信息的保持時間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別但它們處在記憶系統的不同加工階段,因此相互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信息首先進入感覺記憶,那些引起個體注意的感覺信息才會進入短時記憶,在短時記憶中存貯的信息經過加工再存儲到長時記憶中,而這些保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在需要時又會被提取到短時記憶中。

          第二節 感覺記憶

          一、感覺記憶的編碼

          (一)圖像記憶

          視覺刺激停止后,視覺系統對信息的瞬間保持叫圖像記憶。

          (二)音響記憶

          聽覺系統對刺激信息的瞬間保持叫音響記憶。

          二、感覺記憶的特征

          (一)感覺記憶中的信息保持時間很短

          (二)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編碼

          (三)感覺記憶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識別而被傳送到短時記憶中

          第三節 短時記憶

          一、短時記憶的編碼

          (一)編碼方式

          1.聽覺編碼

          2.視覺編碼

          (二)影響編碼的因素

          1.覺醒狀態

          2.組塊

          3.加工深度

          二、短時記憶的特征

          (一)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

          (二)短時記憶是唯一對信息進行有意識加工的記憶階段

          三、短時記憶信息的存儲和遺忘

          (一)復述

          (二)短時記憶的遺忘進程

          (三)系列位置效應

          (四)短時記憶的遺忘——干擾還是消退

          四、短時記憶的提取

          (一)平行掃描

          同時對短時記憶保存的項目進行檢索。

          (二)自行停止系列掃描

          對項目一一進行檢索,一旦找到目標就停止查找。

          (三)完全系列全掃描

          對全部項目進行完全的檢索。短時記憶中信息的提取是以系列全掃描方式進行。

          第四節 長時記憶

          一、什么是長時記憶

          二、長時記憶組織加工

          (一)類別群集  

          在記一系列項目時總是傾向于將它們按一定的類別來記憶。

          (二)聯想群集  

          建立聯想把孤立的識記材料建構為一個大的組塊,有助于長時記憶。

          (三)主觀組織

          學習無關聯的材料,既不能分類也沒有聯想意義上的聯系,這時被試傾向于主觀的組織加工。

          (四)意義編碼  

          學習無意義的材料,如果賦予它一定的意義,進行意義編碼,有助于長時記憶。

          (五)心象化

          對于故事和詩歌,或單詞,如果能在頭腦中形成心象來記憶,其效果遠優于機械地重復記憶。

          (六)記憶術  

          為了便于記憶而將信息加以組織的技巧稱為記憶術。

          三、長時記憶的信息存儲

          (一)信息存儲的動態變化

          1.量的變化:存儲信息的數量隨時間的逐漸下降。

          2.質的變化: ①內容簡略和概括 ②內容變得更加完整、合理 ③內容變得更加詳細、具體 ④內容變得夸張、歪曲。

          3.記憶恢復現象:所謂記憶恢復指學習某種材料后間隔一段時間所測量到的保持量, 比學習后立即測量到的保持量高。

          (二)信息存儲的條件與方法

          1.組織有效的復習

          2.利用外部記憶手段

          3.注意腦的健康和用腦衛生

          四、長時記憶的信息提取

          (一)再認

          1.概念

          過去感知過的事物重新呈現在面前,確認是以前識記過的是再認。

          2.影響再認的因素

          (1)再認依賴于材料的性質和數量

          (2)再認依賴于時間間隔

          (3)再認依賴于思維活動的積極性

          (4)再認依賴于個體的期待

          (5)再認依賴于人格特征

          (二)回憶

          1.什么是回憶

          回憶是人們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們的頭腦中重新出現的過程。

          2.回憶的策略和條件

          (1)聯想是回憶的基礎

          (2)定勢和興趣直接影響回憶的方向和效果

          (3)雙重提取

          (4)暗示回憶和再認有助于信息的提取

          (5)與干擾作斗爭

          五、長時記憶中信息的遺忘

          (一)遺忘的一般概念

          記憶的內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時有困難就是遺忘。

          (二)遺忘的進程

          1.識記材料的性質與數量

          2.學習的程度

          3.識記材料的系列位置

          4.識記者的態度

          (三)遺忘的原因

          1.衰退說

          衰退理論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結果。

          2.干擾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遺忘是因為我們在學習和再現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之故。一旦排除了這些干擾,記憶就能夠恢復。

          3.提取失敗理論

          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遺忘是一時難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確的線索經過搜尋,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來。這就是遺忘的提取失敗理論。

          4.壓抑說(動機性遺忘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遺忘是因為我們不想記,而將一些記憶推出意識之外,因為它們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損于自我。這種理論也叫壓抑理論。

          第五節 內隱記憶

          一、內隱記憶的一般概念

          內隱記憶是一種自動的、不需要意識參與的記憶。

          二、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關系

          (一)加工深度因素對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影響不同

          (二)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保持時間不同

          (三)記憶負荷量的變化對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產生的影響不同

          (四) 呈現方式的改變對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有不同的影響

          (五)干擾因素對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的影響不同

          第七章 思維

          本章重點:

          (1)思維的過程、種類

          (2)表象與想象的概念

          (3)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4)創造性的培養

          第一節 思維的一般概念

          一、 思維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思維是借助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的、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

          (二)思維的特征

          概括性;間接性;思維是對經驗的改組。

          二、思維的過程

          (一)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

          1.分析

          2.綜合

          (二)比較

          (三)抽象與概括

          (四)具體化與系統化

          三、思維的種類

          (一)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根據思維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內容,可把思維區分為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1.動作思維

          以實際操作 來解決直觀的、具體問題的思維稱為動作思維或直觀動作思維。

          2.形象思維  

          以心象進行的思維,稱為形象思維。

          3.抽象思維  

          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思維活動,稱為抽象思維。

          (二)聚合式思維和發散式思維

          根據思維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維區分為聚合式思維和發散式思維。

          1.聚合式思維

          這種思維是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的答案(或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案)。只有當問題存在著一個正確的答案或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案時,才會有聚合式思維。

          2.發散式思維

          這是一種沿著各種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遠景,去追求多樣性的思維。

          (三)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

          依據思維是根據日常生活經驗還是科學概念,可區分為: 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

          1. 經驗思維

          人們憑借日常生活經驗進行的思維活動叫做經驗思維。

          2. 理論思維

          這是根據科學的概念和論斷,判斷某一事物,解決某個問題。

          (四)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

          根據思維是否遵循嚴密的邏輯規律可區分為: 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

          1.直覺思維

          是人們在面臨新的問題、新的事物和現象時,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斷的,這是一種直接的領悟性的思維活動。

          2.分析思維

          也就是邏輯思維,它是遵循嚴密的邏輯規律,逐步推導,最后得出合乎邏輯的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結論。

          (五) 常規思維和創造思維

          根據思維的獨創性,可把思維區分為常規思維和創造思維。

          1.常規思維

          就是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按現成的方案進行問題解決的思維。

          2.創造思維

          這是產生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具有獨創性。

          第二節 表象與想象

          一、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是指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于事物的形象。從信息加工表象是物體或事件的一種知識表征,這種表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

          (二)表象的特征

          直觀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二、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在頭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形式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二)想象與表象的關系

          1.區別

          (1)表象:在記憶中所保持的客觀事物的形象,一般稱作記憶表象或簡稱表象。它是對以往感知過而當前不在面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現。想象:是人們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2)表象屬于記憶范疇;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

          (3)表象無創造性;想象有創造性。

          2.聯系

          表象為想象提供素材。

          (三)想像的功能

          1.預見的作用

          2.補充知識經驗的作用

          3.有代替作用

          4.對機體得生理活動過程也有調節作用

          (四)想像的綜合過程

          粘合;夸張;典型化;聯想。

          (五)想像的種類

          1.無意想像

          無意想像是一種沒有預定目的、不自覺地產生的想像。

          2.有意想像

          有意想像是按一定目的、自覺進行的想像。在有意想像中,根據想像內容新穎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再造想像、創造想像和幻想。

          (1)再造想像

          再造想像是根據言語的描述或圖樣的示意,在人腦中形成相應的新象的過程。

          再造想像的形成的條件:要求有充分的記憶表象作基礎;對言語和實物標志的正確理解。

          (2)創造想像

          創造想像是在創造活動中,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在人腦中獨立刃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它比再造想像更復雜、更困難。

          創造想像的形成的條件:創造動機;豐富的表象儲備;原型啟發;靈感。

          (3)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來,并與個人愿望相聯系的想像。它是創造想像的特殊形式。

          第三節 概念

          一、概念的含義和種類

          (一)概念的含義

          1.定義

          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2. 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每一個概念都包括內涵與外延兩個方面。內涵是指概念的質,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質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圍。

          3. 概念的層次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級或層次

          4.概念和詞

          概念和詞緊密地聯系著。詞是概念的語言形式,概念是詞的思想內容。任何概念都是通過詞來表達的。不依賴于詞的赤裸裸的概念是不存在的。但概念和詞也不完全等同。

          (二)概念的種類

          1.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關系概念

          3.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二、概念結構的理論

          (一)層次網絡模

          (二)特征表理論

          (三)原型模型

          三、概念形成的實驗研究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徑

          1.假設檢驗說

          2.內隱學習說

          (二)概念形成的策略

          1.保守性聚焦

          2.冒險性聚焦

          3.同時性掃描

          4.繼時性掃描

          四種策略相比,采用保守性聚焦時,記憶的負擔較輕,而且因被試根據主試提供反饋,可以獲得較明確的未知概念的有關信息,因此,相比而言,保守性聚焦是一種更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第四節 推理

          一、三段論推理

          二、線性推理,又稱關系推理

          三、條件推理

          第五節 問題解決

          一、問題解決的概念

          (一)什么是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標,應用各種認知活動、技能等,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操作,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

          (二)問題解決的思維特點

          問題解決的思維是指向性思維;必須有一系列的運算程序;必有認知成分的參與。

          (三)問題的種類

          1.界定清晰的問題和界定含糊的問題

          2.對抗性問題與非對抗性問題

          3.語義豐富的問題和語義貧乏的問題

          二、問題解決中的策略

          紐厄爾和西蒙(1972)認為,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有如下幾種通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問題空間中隨機搜索所有可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直至選擇一種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啟發法

          啟發法是人根據一定的經驗,在問題空間內進行較少的搜索,以達到問題解決的一種方法。下面是幾種常用的啟發性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所謂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將需要達到的問題的目標狀態分成若干子目標,通過實現一系列的子目標最終達到總目標。

          2.逆向搜索

          逆向搜索就是從問題的目標狀態開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狀。

          3.爬山法

          爬山法是類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種解題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的距離,以達到問題解決的一種方法。

          4.簡化計劃法

          該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先拋開某些細節而抓住問題解決中的主要結構,把問題抽象成較簡單的形式,然后解決這個簡單的問題,再從此解決整個復雜問題。

          三、影響問題解決的有關心理因素

          問題表征;定勢的影響;功能固著;動機;情緒;人際關系。

          四、創造性

          (一)什么是創造性

          創造性是指人們應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并能產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心理過程。

          (二)創造性的心理成分及創造性的測量

          1.輻合思維與發散思維

          吉爾福特1967)把思維分為輻合思維和發散思維兩種,并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的主要成分。他還設計了發散生成測驗來測量創造性。在測驗中,用發散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的好壞來衡量創造性的高低。

          2.遠距離聯想能力

          遠距離聯想能力是在彼此相距很遠的觀念間看出其關系的能力。它也是創造性的一種構成成分。

          3.與創造性相關的人格因素

          創造性不僅受智力因素的影響,而且還受一系列人格因素的影響。例如,人的堅持性、自信心、意志力等對創造性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責任感、勤奮、熱情、善于想像、興趣廣泛、獨立性等也是創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

          (三)影響創造性的因素

          1.醞釀與創造性

          2.社會因素與創造

          五、創造力的培養

          1.培養創造意識

          2.培養創造思維

          3.培養創造人格

          4.參與創造性實踐活動

          5.思維誤區的突破

          (1)防止先入為主

          (2)注意隱蔽因素

          (3)突破知覺的束縛

          (4)警惕思維慣性

          (5)提倡一物多用

          第六節 決策

          一、什么是決策

          二、決策的理性觀

          (一)古典決策理論

          (二)行為決策理論

          三、決策過程的研究

          (一)期望效用理論

          (二)前景理論

          第八章 語言

          本章重點:

          (1)語言和言語關系

          (2)影響語言理解因素

          (3)語言產生的學說

          第一節 語言的一般概念

          一、語言的概念和特征

          (一)語言的概念

          語言是以語音或字形為物質外殼,以詞匯為基本單位,以語法為構造規則的符號系統。

          (二)語言的特征

          創造性;結構性;意義性;指代性;社會性和個體性。

          二、語言的結構

          音位及其區別性特征;語素;詞;句子。

          三、語言、言語及其與思維的關系

          (一)語言和言語的關系

          1.語言和言語的區別

          (1)語言是以語音或字形為物質外殼,以詞匯為基本單位,以語法為構造規則的符號系統。 言語是人們在各種交際和活動中應用語言的過程和產物。

          (2)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 語言的語音系統、詞匯系統和語法系統是從全體社會成員的言語交際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因而具有較大的穩定性;言語是心理物理現象,具有個體性和多變性。不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言語風格,而且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其言語表達方式也不同。

          (3)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而 言語是交際的過程。

          (4)研究語言的科學是語言學,而言語活動則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2.語言和言語的聯系

          言語活動離不開語言,言語離開語言就無法表達意思和意見,無法進行有效的交際活動; 語言也離不開言語,離開言語就不能發揮交際工具的作用。

          (二)語言和思維的關系

          1.聯系

          (1)思維是借助于語言實現的:①從思維的特點來看,思維與語言有密切的聯系;②從思維的內容和結果來看,思維與語言有密切的聯系;③思維以語言作為客觀刺激引起思維活動;語言依靠思維的內容和結果予以充實、發展;④從思維的種系發生來看,思維和語言是同步發生的。都是在勞動創造人的過程中同步發生的;⑤從思維的個體發展歷史來看,思維和語言也是密切聯系的。

          (2)語言表達思維是其他形式無法比擬的。

          2.區別:

          (1)從本質特征來看;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地間接地反映。語言則是以語音或字形為物質外殼,以詞匯為基本單位,以語法為構造規則的符號系統。

          (2)從與客觀現實的關系看:思維與客觀現實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語言和客觀現實是標志被標志的關系。

          (3)從構成因素來看:言語中的詞不同予思維中的概念。以語音或字形為物質外殼,以詞匯為基本單位,以語法為構造規則的符號系統。

          (4)從規律的性質來看:言語中的語法規則不同于思維的規律。

          四、語言的種類

          (一)對話語言

          對話語言是指兩個或幾個人直接交際時的語言活動。它們是通過相互談話、插話的形式進行的。一般認為,對話語言是一種最基本的語言形式,其他形式的口語和書面語言都是在對話語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對話語言的特點:對話語言是一種情境性語言;對話語言是一種簡略的語言;對話語言常常是一種反應性語言。

          (二)獨白語言

          獨白語言是個人獨自進行的,與敘述思想、情感相聯系的,較長而連貫的語言。它表現為報告、講演、講課等形式。獨白語言的特點是:

          1.獨白語言是說話者獨自進行的語言活動

          2.獨白語言是一種開展的語言

          3.獨白語言是有準備、有計劃進行的語言活動

          (三)書面語言

          書面語言是指一個人借助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或閱讀來接受別人語言的影響。書面語言的出現比口語要晚得多。它只有在文字出現以后,才為人們掌握和利用。

          書面語言的特點是:隨意性;開展性;計劃性。

          (四)內部語言 內部語言是一種自問自答或不出聲的語言活動。其特點是隱蔽性;簡略性。

          (五)手勢語

          五、語言的表征與加工過程

          (一)語言的表征

          1.表征

          表征,這是信息在頭腦中存在的方式。根據信息加工的觀點,當人們對外界信息進行加工時,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頭腦中存儲的。

          2.語言的表征

          就是語言材料所負載的信息在頭腦中存在的方式。

          (二)語言的加工

          1. 語言加工

          是指對輸入的語言信息進行編碼、轉換、存儲、提取的過程。

          2.語言加工的類型

          (1)自動化加工和受控制的加工

          根據語言加工過程中需要注意資源參與的程度,語言的加工可分為自動化加工和受控制的加工兩種形式。

          ①自動化加工是無需注意資源的參與,不受人的意識控制的加工。

          ②受控制的加工則是需要注意資源的參與,受人的意識控制的加工。

          (2)模塊化的加工和交互作用式的加工

          據語言加工時,各種成分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語言的加工又可分為模塊化的加工和交互作用式的加工。

          ①模塊化的加工認為,語言各成分是單獨進行的,各成分間不存在相互作用。

          ②交互作用式的加工則認為,語言各成分間的加工不是單獨進行的,它們存在著相互作用,如詞匯的加工影響句子的加工,句子的加工也會影響詞匯加工。

          3.啟動效應

          當啟動詞與目標詞具有某種聯系(如語義相關、語音相同或字形相似)較啟動詞和目標詞沒有聯系時,被試能更快或更好地識別目標詞。例如,先呈現“護士”再呈現“醫生”, 比先呈現“面包”再呈現“醫生被試判斷“醫生”是詞的反應時要快。

          第二節 語言的生理機制

          一、語言的發音機制:

          1.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包括氣管、支氣管和肺。

          2.喉頭和聲帶

          3.口腔、鼻腔和咽腔

          二、言語活動的中樞機制

          (一)布洛卡區

          (二)威爾尼克區

          (三)角回                                                                                                                                                                                                                                                                                                                                                                                                                                                                                                                                                                                                                                                                                                                                                                                                                                                                                                                                                                                                                                                                                                                                                                                                                                                                                                                                                                                                                                                                                                                                 

          三、大腦兩半球的一側優勢與言語活動

          在失語癥研究中人們早就發現,對大多數病人來說,失語癥是與大腦左半球某些腦區的病變相聯系的。這個事實使人相信,言語是左半球的功能。

          第三節 語言的理解

          語言理解是指人們借助于聽覺或視覺的語言材料,在頭腦中建構意義的一種主動、積極的過程。

          語言理解可以分為三級水平:詞匯理解或詞匯識別是語言理解的第一級水平;句子的理解是語言理解的第二級水平;語言理解的第三級水平是課文或話語的理解。

          第四節 語言的產生

          一、言語產生

          言語產生是指人們通過言語器官或手的活動把話語說出或寫出來,它包括說話和書寫兩種形式。

          (一)言語產生的研究方法

          (二)言語產生的階段

          詞匯選擇階段;語音形式編碼階段;發音運動階段。

          (三)言語產生的時間進程

          二、書寫產生

          三、手勢語

          第三編 行為調節和控制

          第九章 動機

          本章重點:

          (1)動機的理論

          (2)意志的概念、品質和意志行動的過程

          第一節 動機的一般概念

          一、動機的涵義及其功能

          (一)動機的涵義

          心理學家一般認為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的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

          (二)動機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維持和調節功能。

          二、動機和需要

          (一)需要及其種類

          1.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于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源泉。

          2.需要的種類

          (1)自然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

          (2)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3.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1)需要層次論的基本內容

          (2)對需要層次論的分析和評價

            需要層次論的成功之處:①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的一般趨勢在某種程度上是符合于人類需要發展的一般規律的;②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提出了在每一時期,都有一種需要占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則處于從屬的地位。這點對激人的積極性很有啟發意義;③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對于人類需要的分類比較細致。

          需要層次論的不足:①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的理論基礎是錯誤的;②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帶有一定的機械主義色彩;③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只注意了一個人各種需要之間存在的縱向聯系,忽視了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往往存在多種需要,而這些需要又會互相矛盾,導致動機的斗爭。

          三、動機和目標

          (一)目標的含義

          (二)目標的種類

          明確的目標和模糊的目標;長期的目標和短期的目標;不同難度的目標。

          (三)目標的動機機制

          四、目標與行為和工作效率

          (一)動機與行為

          1.同一種行為可以有不同的動機

          2.同一種動機也可以產生不同的行為

          (二)動機與工作效率

          葉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動機與工作效率的關系。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不是一種線性關系,而是倒U形曲線。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1.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

          2.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課題中,工作效率有隨動機提高而上升的趨勢;而在比較困難的課題中,動機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3.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五、動機與價值觀

          第二節 動機的種類

          一、動機的一般分類

          (一)生理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

          根據動機的性質,人的動機可分為生理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

          (二)原始的動機與習得的動機

          根據學習在動機形成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人的動機可分為原始的動機和習得的動機。

          (三)有意識的動機與無意識的動機

          根據動機的意識水平,人的動機可分為有意識的動機和無意識的動機。

          (四)外在的動機和內在的動機

          根據動機的來源,可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二、生理性動機

          進食;飲水;睡眠和覺醒;性。

          三、社會性動機

          (一)興趣

          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由獲得這方面的知識在情緒體驗上得到滿足而產生。它和需要相聯系。

          興趣的品質

          興趣效能;趣廣度;興趣范圍的廣闊程度;興趣的穩定性;興趣的傾向性。

          (二)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是人們在完成任務時力求獲得成功的內部動因。

          (三)權力動機

          權力動機(powermotive)是指人們具有的某種支配和影響他人以及周圍環境的內在驅力。在權力動機的支配下,人們表現出積極主動的參與精神,并有成為某一群體領導者的愿望。高權力動機者,經常表現為對社會事業有濃厚的興趣,在討論問題時,總是試圖以自己的觀點、看法去說服別人,在群體中希望處于領導地位, 日常生活中表現得比較健談,好爭論。

          (四) 交往動機

          交往動機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

          (五)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推動人進行學習的一種內在動力。

          第三節 動機的理論

          一、本能說

          (一)基本觀點

          行為受人體內在的生物模式驅動,不受理性支配。

          (二)代表人物

          達爾文(最早提出本能概念)、詹姆斯(區分生物本能和社會本能)、麥獨孤(將本能理論用于社會心理研究,將本能分類)、弗洛依德(將無意識本能作為人的最原始動力,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概念)。

          (三)缺陷

          過分強調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學習和理性因素。

          二、 驅力理論

          (一)主要觀點

          行為由驅力喚醒和驅動。即某種生物需要觸發一種強烈的喚醒狀態,這就是驅力,這種未分化的驅力狀態為隨機活動提供能量;當某種隨機活動達到消除驅力緊張的目標,機體便停止隨機活動。

          驅力分兩種。由內部生物需要引發的驅力叫原始驅力,是不需要習得的;通過條件作用而獲得的驅力叫獲得驅力。

          (二)代表人物

          霍爾(最早提出驅力說)、米勒(恐懼驅力)、洛根和玻利(提出誘因的牽拉作用)、赫爾和伯林(提出最佳喚醒觀點)。

          (三)缺陷

          驅力理論僅僅強調個體的活動來自內在的動力,它忽略了外在環境在引發行為上的作用.不能解釋所有的人類行為。

          三、動機的喚醒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人們總是被喚醒,并維持著生理激活的一種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喚醒理論提出了三個原理:第一個原理是人們偏好最佳的喚醒水平; 第二個原理是簡化原理,即重復進行刺激能使喚醒水平降低; 第三個原理是個人經驗對于偏好的影響。

          四、動機的誘因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針對驅力理論的缺陷(驅力理論僅僅強調個體的活動來自內在的動力,它忽略了外在環境在引發行為上的作用),提出了誘因理論。誘因是個體行為的一種能源,他促使個體去追求目標。誘因與驅力是不可分開的,誘因是由外在目標所激發,只有當它變成個體內在的需要時,才能推動個體的行為,并有持久的推動力。

          五、動機的認知理論

          (一)期待價值理論

          動機的期待價值理論是早期的一種動機認知理論,這種理論將達到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提出,行為的產生不是由于強化,而是由于個體對一個目的期待。

          (二) 動機的歸因理論

          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釋和評價。

          早在海德對歸因問題進行研究的時候,曾指出人們會把行為歸結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后來,羅特根據“控制點”把人劃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

          維納接受了前人研究提出的觀點,認為可以根據控制點這一維度把對成就行為的歸因劃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他還提出要增設一個“穩定性”的維度,把行為的原因分成穩定的原因和不穩定的原因。他根據“控制點”和“穩定性”兩個維度,把成就行為歸因于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四個有代表性的原因。在這四個代表性原因中,能力是穩定的內部因素,努力是不穩定的內部因素,任務難度是穩定的外部因素,運氣是不穩定的外部因素。人們往往把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歸結為上述四個原因中的一個或幾個,歸結為不同的原因會帶來相應的心理變化,表現為對下一次成就結果的期待與情感的變化,進而影響以后的成就行為。

          (三)習得性無力感理論和自我效能感理論

          1.習得性無力感

          簡指無力感,指由于連續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

          2.自我效能論

          自我效能感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認為人對行為的決策是主動的。人的認知變量如期待、注意和評價在行為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有多方面的影響:

          影響活動的選擇;影響努力的程度和堅持性,決定在困難面前的態度;影響活動時的情緒;影響完成學習任務。

          (四)成就目標理論

          成就目標指個體從事成就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成就目標理論認為,持有不同成就目標的個體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存在著重大差異。

          六、逆轉理論

          第四節 工作動機與組織行為

          (一)工作動機及結構

          (二)組織行為

          第十章 情緒和情感

          本章重點:

          (1)情緒的理論

          (2)情緒和情感的概念、分類、外部表現--表情

          第一節 情緒與情感的概述

          一、情緒和情感的性質與功能

          (一)情緒和情感的概念

          廣義的情緒包括情感,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

          (二)情緒與情感的區別與聯系

          情感與情緒有以下區別:①從需要角度看,情緒是和有機體的生物需要相聯系的體驗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級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②從發生角度看,情緒發生較早,為人類和動物所共有,無論從種系或是個體發展來看,情感體驗都發生得較晚,是人類所特有的;③從穩定性程度看,情緒永遠帶有情境性,而情感有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穩固性和長期性、穩固的情感體驗是情緒概括化的結果。以上區別是相對的;④從強度和外部表現看,一般說來,情緒的強度相對較大,外部表現較明顯;情感的強度一般不如情緒強烈,外部表現也不如情緒強烈。

          聯系:情感是在情緒基礎上形成的,反過來情感對情緒又產生巨大的影響,它們是一種心理活動過程的兩個不同的側面,既相互轉化,又相互依存。①具有一定社會內容的情感,可能以強烈、鮮明的情緒形式表現出來,又能表現為深沉而持久的情操;

          ②與生理性需要相聯系的情緒,都可能由所賦于的社會內容而改變它的原始表現形式,從而表現為情感;③具有高級社會內容的情操,即可表現為情緒,又可表現為情感。

          (三)情感與情緒和需要的關系

          1.需要是情緒產生的重要基礎

          2.在起主導作用的情緒通常與人的主導需要相聯系

          (四)情緒情感與認知

          1. 情緒總是伴隨一定的認識過程而產生,認知在情緒產生中起著重要決定的作用。

          2. 情緒情感不同于認識過程

          (1)認識過程是對客觀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緒情感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的反映。

          (2)一般說來認識過程無明顯的外部表現,情緒情感的外部表現比較明顯。

          3. 情緒情感反作用與認識過程

          二、情緒和情感的功能

          適應功能;動機功能;組織功能;信號功能。

          三、情緒的維度與兩極性

          (一)什么是情緒的維度與兩極性

          1.情緒的性質有肯定與否定兩極

          2.情緒的動力性有增力和減力兩極

          3.情緒的激動性有激動與平靜兩極

          4.情緒的強度有強、弱兩極

          5.情緒緊張度有緊張和輕松兩極

          (二)情緒維度的理論

          1.三維理論

          (1)馮特的三維理論

          馮特認為,情緒是由三個維度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動——平靜;緊張——松弛。每一種具體情緒分布在三個維度的兩極之間的不同位置上。他的這種看法為情緒的維度理論奠定了基礎。

          (2)施洛伯格的三維理論

          施洛伯格根據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緒的維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絕和激活水平三個維度,建立了一個三維模式圖長軸為快樂維度,短軸為注意維度,垂直于橢圓面的軸則是激活水平的強度維度,三個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種情緒。

          2.四維理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伊扎德提出了情緒的四維理論,認為情緒具有: 強度、緊張度、激動度和確信度等四個維度。

          三、情緒和情感的分類

          (一)情緒的分類

          1. 我國傳統分類

          2.伊扎德分類法

          3.克雷奇分類法

          4.羅素的環形情緒分類

          (二)情緒狀態的分類

          1.心境

          2.激情

          3.應激

          (三)情感的分類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四、情感的品質

          1.情感的傾向性

          2.情感的深刻性

          3.情感的穩定性

          4.情感的廣闊性

          5.情感的效能

          第二節 情緒和腦

          一、情緒的中樞機制

          (一)情緒與下丘腦

          (二)網狀結構和邊緣系統

          (三)情緒與 邊緣系統

          (四)情緒與大腦皮層

          二、情緒的外周神經機制

          三、情緒與喚醒模式

          第三節 情緒的外部表現——表情

          一、面部表情

          二、姿態表情  

          三、語調表情  

          四、感覺反饋

          第四節 情緒的理論

          一、情緒的早期理論

          (一)詹姆斯—蘭格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和丹麥生理學家蘭格,分別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內容相同的一種情緒理論。后人稱它為情緒的外周理論即詹姆斯—蘭格情緒學說。 基于情緒狀態與生理變化之間的直接聯系,詹姆士提出情緒就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 蘭格認為情緒是一種內臟反應,他說“情感,假如沒有身體的屬性,就不存在了”。

          詹姆士和蘭格看到了情緒的獨特屬性是與機體變化直接聯系的。但是他們在看到情緒與機體生理變化之間的聯系的時候,片面地夸大了外周性變化對情緒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樞對情緒的作用,沒有看到在情緒過程中高級中樞對外周的調節作用,從而否認人的態度對情緒的決定意義。因此,詹姆士-蘭格學說在情緒理論的發展史中雖然居于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解決情緒的實質問題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坎農-巴德學說

          美國心理學家坎農針對詹姆士-蘭格學說提出了情緒的丘腦學說。他 認為情緒的中樞不在外周神經系統,而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丘腦,并且強調大腦對丘腦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經活躍起來,加強身體生理的反應,而產生情緒。外界刺激引起感覺器官的神經沖動,傳至丘腦,再由丘腦同時向大腦和植物性神經系統發出神經沖動,從而在大腦產生情緒的主觀體驗而由植物性神經系統產生個體的生理變化。

          坎農的丘腦學說強調了大腦皮層對丘腦抑制的解除是情緒產生的機制,但是他卻忽略了外周性變化的意義,以及大腦皮層對情緒發生的作用。

          二、情緒的認知理論

          (一)阿諾德“評定-興奮”說

          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提出。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提出情緒與個體對客觀事物的評估聯系著。她認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從刺激出現到情緒的產生。要經過對刺激的估量和評價。情緒產生的基本過程是刺激情景-評估-情緒。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對它的評估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

          (二)沙赫特的兩因素情緒理論(情緒的歸因理論)

          也稱情緒的認知-生理學說。美國心理學家沙克特和辛格提出的一種情緒理論。他們認為:情緒的產生有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一個是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二個是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情緒狀態是由認知過程、生理狀態、環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

          (三)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

          拉扎勒斯是情緒認知理論的另一位代表。他認為情緒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情緒活動中,人不僅反映環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同時要調節自己對于刺激的反應。也就是說,情緒是個體對環境知覺到有害或有益的反應。因此,人們需要不斷的評價刺激事件與自身的關系。具體來講,有三個層次的:初評價、次評價和再評價。

          三、情緒的動機一分化理論

          (一)情緒與人格系統  

          (二)情緒系統及其功能  

          (三)情緒激活與調節

          第五節 情緒的調節

          一、什么是情緒調節

          情緒調節是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在這個中,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機制,使情緒在生理活動、主觀體驗、表情行為等方面發生的變化。情緒調節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具體情緒的調節

          (二)喚醒水平的調節

          (三)情緒成分的調節

          二、情緒調節的類型

          (一)內部調節和外部調節

          (二)修正調節、維持調節和增強調節

          (三)原因調節和反應調節

          (四)良好調節和不良調節

          三、情緒調節的維度

          生理調節;情緒體驗調節;行為調節;認知調節;人際調節。

          四、情緒調節中的個體差異

          情緒調節可以發展為一種能力,這就是“情緒智力”。不同個體的情緒智力是有差異的。

          五、情緒調節與身心健康

          良好的調節能促進身心健康,不良的調節或情緒失調會破壞身心健康。

          第四編 人的心理特性

          第十一章 能力

          本章重點:

          (1)能力與知識、技能

          (2)掌握能力的個體差異及形成與培養

          第一節 能力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人順利地有效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具備的心理特征。

          二、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

          (一)區別

          1.能力、知識、技能屬于不同的范疇

          知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知識有不同的形式,一種是陳述性知識,即”“是什么”的知識,另一種是程序性即“如何做”的知識。技能是活動的方式,有時表現為一種操作活動方式,有時表現為一種心智活動(智力活動)方式。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個性心理特征。

          2.能力、知識、技能發展不同步

          3.能力、知識、技能的概括水平不同

          4.知識、技能在一生中通過積累而增多而能力發展有一定的限度

          5.知識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礎,但只有那些能夠廣泛應用和遷移的知識和技能,才能轉化為能力

          (二)聯系

          能力和知識、技能是密切聯系的。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表現為:

          1.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依賴于知識、技能的獲得。隨著人的知識、技能的積累,人的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2.能力的高低又會影響到掌握知識、技能的水平。

          三、能力、才能和天才

          人們要完成某種活動,往往不是依靠一種能力,而是依靠多種能力的結合。能把這些能力結合起來順利完成某種活動就叫才能。

          能力的高度發展稱天才。天才是能力的獨特結合,它使人能順利地、獨立地、創造性地完成某些復雜的活動。天才往往結合著多種高度發展的能力。

          第二節 能力的種類和結構

          一、能力的種類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指是指完成各種活動都必須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2.特殊能力

          指在某種專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

          (二)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

          按創造程度劃分,可把能力分為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

          1.模仿能力

          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談舉止而做出與之相似的行為的能力。

          2.創造力

          是指產生新的思想和新的產品的能力。

          (三)流體能力和晶體能力

          根據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發展趨勢以及能力對先天稟賦與社會文化因素的關系,可分為液態能力和晶態能力。

          1.流體能力(流體智力)

          指在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過程中所表現的能力。如對關系的認識,類比、演繹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

          2.晶體能力(晶體智力)

          指獲得語言 數學知識的能力,它決定與 于后天的學習,與社會文化有密切的關系。

          (四) 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按能力所涉及的領域來劃分,可把能力分為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1.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操作能力是指人們操作自己的肢體以完成各項活動的能力。

          3.社交能力是在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

          (五)情緒理解、控制和利用的能力

          二、能力的結構

          (一)能力結構的傳統理論

          1.斯皮爾曼的二因素理論

          2.群因素理論

          3.吉爾福特的三維結構模型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智力結構的理論。這一理論是把一般智力活動所共有的操作方式、操作內容和操作的產品作為智力的三個維度,并把這三個維度作為長、寬、高構成一個智力的三維立體結構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智力的三個維度是 內容、操作和產物。

          (二)能力結構的新理論

          1.多元智力理論

          多元智力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1983)倡議的。加德納通過對腦損傷病人的研究及對智力特殊群體的分析,提出,人類的神經系統經過100多萬年的演變,已經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種智力。加德納認為,智力的內涵是多元的,它由8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所構成。每種智力都是一個單獨的功能系統,這些系統可以相互作用,產生外顯的智力行為。

          2.智力三元論

          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斯騰伯格(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論,試圖說明更為廣泛的智力行為。斯騰伯格認為,大多數的智力理論是不完備的,它們只從某個特定的角度解釋智力。

          一個完備的智力理論必須說明智力的三個方面,即智力的內在成分,這些智力成分與經驗的關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這三個方面構成了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情境亞理論和智力經驗亞理論。

          3.智力的PASS模型

          什么是智力的PASS模型?PASS是指“計劃—注意—同時性加工—繼時性加工”

          (Planning-arousal-simultaneous-successive, PASS)。它包含了三層認知系統和4種認知過程。其中注意系統又稱注意—喚醒系統,它是整個系統的基礎;同時性加工和繼時性加工統稱為信息加工系統,處于中間層次;計劃系統處于最高層次。三個系統協調合作,保證了一切智力活動的運行。

          第三節 能力的測量

          一、一般能力測量

          (一)智力測驗的由來

          (二)常用量表介紹

          1.斯坦福-比納量表(1916)

          IQ=MA/CA×100。智商最早由Stern首次提出(1914),智齡是對智力的絕對水平的度量,說明了一個兒童的智力實際達到了那種年齡水平。

          韋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韋氏成人量表(WAIS, 1955);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 1949);韋氏學前兒童智力量表(WPPSI, 1963)。

              離差智商=100+15Z。由于離差智商是對個體的智商在其同齡人中的相對位置的度量,因而不受個體年齡的增長的影響。

          (三)智力測驗的標準化問題

          1.標準化與常模

          一個好的測驗,在編制時要經過標準化的過程。所謂標準化是指測驗編制時要經歷4個標準式的步驟:

          第一,按照測驗的性質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測驗題目;第二,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被試,確定標準化樣本;第三,施測程序標準化。要使測驗準確有效,就要使測驗的施測和評分都有統一的標準;第四,統計結果,建立常模。

           2.信度

          信度指測驗的可靠程度,它以反復測驗時能否提供相同的結果來調不同的測驗要求不同的測量信度。

          3.效度

          效度是指一個測驗欲測量某種心理特征的準確程度。

          二、特殊能力測驗和創造力測驗

          (一)特殊能力測驗

          1.音樂能力測驗

          一般認為,音樂能力包括音樂基本感覺辨別力、音樂關系理解能力、音樂鑒賞能力和音樂的演奏或運動能力等四個方面。

          2.文書能力傾向測驗

          這種特殊能力測驗側重于知覺的速度。

          (二)創造力測驗

          1.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分散思維測驗

          2.芝加哥大學創造力測驗

          3.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

          第四節 情緒智力

          一、情緒智力的概念

          情緒智力,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彼得·沙洛維和約翰·梅耶提出。

          二、情緒自理的理論

          1.彼得·沙洛維和約翰·梅耶的情緒智力的結構模型

          2.戈爾曼(Golman)情緒勝任力模型

          3.巴昂的情緒和社會智力結構模型

          三、情商

          第五節 能力發展與個體差異

          一、能力發展的一般趨勢

          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的智力在18-25歲間達到頂峰(也有人說到40歲)。智力的不同成分達到頂峰的時間是不同的;人的流體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趨勢,而人的晶體智力在人的一生中穩步上升.;成年是人生最漫長的時期,也是能力發展最穩定的時期。成年期又是尸個工作時期,在二十五六歲至四十歲間,人們常出現富有創造性的活動。能力發展的趨勢存在個體差異。能力高的發展快,達到高峰的時間晚:能力低的發展慢,達到高峰的時間早。

           二、能力發展的個體差異

          (一)能力發展水平的差異(超常者和智力落后者)

          (二)表現早晚差異

          (三)能力類型的差異

          (四)性別差異

           三、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條件

          (一)遺傳的作用

          (二)環境、教育對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影響

          (三)實踐活動的影響

          (四)能力的發展和人的主觀能動性

          第十二章 人格

          本章的重點:

          (1)人格的概念

          (2)人格的特征和結構

          (3)人格的理論

          第一節 人格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人格

          (一)概念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

          (二)特征

              獨特性;穩定性;統合性;功能性。

           二、人格的結構

          (一)氣質與性格

            1.氣質是人生來就具有的典型的、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

            2.性格是個體在對現實的態度及其相應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穩定而有核心意義的心理特征。

          (二)性格結構的表現

          性格的態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情緒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與氣質的關系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個體所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征和氣質特征很難區分,常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其實,性格與氣質是兩種既相互聯系,又有本質差別的個 性心理特征。

          區別:(1)氣質主要是先天獲得的,較難改變,也無好壞之分;性格則主要是后天養成的,有可塑性,有好壞之分;(2)氣質與性格彼此具有相對獨立性,同種氣質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不同氣質類型的人也可以有類似的性格特點。

          聯系:(1)不同氣質可以使各人的性格特征顯示出各自獨特的色彩;(2)某一氣質會比另一氣質更容易促使個體形成某種性格特征;(3)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蓋和改造氣質。

          (三)自我調控系統

          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

          第二節  人格理論

          一、人格特質說

          (一)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

          奧爾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質理論。他認為,人格理論應有能代表“生活綜合”的測量單元。這種單元就是特質。多種特質組成了一個人的完整的人格結構,由此引發人的行為和思想。他把人格特質分為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兩類:

              共同特質是在某一社會文化形態下大多數人或群體所具有的共同特質。個人特質是指個體身上所獨具的特質。個人特質又分為三種:首要特質、中心特質和次要特質。

          (二)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

             卡特爾人格特質理論的主要貢獻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質。卡特爾認為在每個人身上都具備這16種特質,只是在不同人身的表現有程度上的差異。所以,他認為人格差異主要表現在量的差異上,可以對人格進行量化分析。他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質的一個理論模型。模型分成四層,即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

          (三)現代的“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1961)運用詞匯學的方法對卡特爾的特質變量進行了再分析,發現了5個相對穩定的因素。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沐格研究者們在人格描述模式上達成比較一致的共識,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這五種人格特質是:

              外向性:表現為熱情、社交、果斷、活躍、冒險、樂觀等特質

              開放性:表現為想像、審美、情感豐富、求異、智能等特質

              責任心:表現為謹慎、勝任、條理盡職、成就、自律等特質

              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從、謙虛、移情等特質

              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具有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沖動脆弱等特質

              這五個特質的頭一個字母構成了"OCEAN’一詞,代表了“人格的海洋”,可以通過“大五人格因素的測定量表”來測量。

           二、類型理論

          (一)單一型模式一T型人格

              美國心理學家佛蘭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單一類型理論的代表.法利認為,T型人格是一種好冒險、愛刺激的人格特征。

              依據冒險行為的性質(積極性質與消極性質),法利又將T型人格分為T+型和T--型兩種。在T+型人格中,又可依據活動的特點進一步分為體格T+型和智力T+型。

          (二)對立類型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人格類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維度的兩個相反的方向。

            1.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羅斯曼(1974)描述了A--B人格類型,近年來人們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壓力的關系時,常使用這種人格類型

              A型人格的主要特點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們的成就欲高,上進心強,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認真負責,時間緊迫感強,富有競爭意識,外向,動作敏捷,說話快,生活常處于緊張狀態,但辦事匆忙,社會適應性差,屬于不安定型人格。具有這種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B型人格的主要特點是,性情不溫不火,舉止穩當,對工作和生5活的滿足感強,喜歡慢步調的生活節奏,在需要審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他們屬士較平凡之人。對冠心病患者的調查表明,B型人格只占患者的三分之一。

            2.內-外傾人格

          (三)多元類型理論

          1.氣質類型說

          (1)從“四根說”到“四液說”:“四根”是指土、水、火、空氣;“四液”是指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多血質的人溫爾潤;膽汁質的人熱而躁;抑郁質的人冷而躁;粘液質的人冷酷無情。

          (2)從“體型說”到“血型說”

             克雷奇米爾的“體型說”:

          肥胖型(躁抑性氣質):好社交、通融、健談、活潑、好動、表情豐富、情緒不定;

          瘦長型(分裂性氣質):不善社交、內向、退縮、世事通融、害羞沉靜、寡言少語;

          斗士型(粘著性氣質):正義感強、注意禮節、節儉、遵守紀律和秩序。

          (3)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

          兩種基本過程:興奮與抑制。

          三個基本特性:強度、平衡性、靈活性。

          四種基本類型:興奮型(膽汁質)、活潑型(多血質)、安靜型(粘液質)、抑制型(抑郁質)

          (4)內外傾學說

          榮格:兩種態度——內傾與外傾;四種功能——思維與情感、感覺與直覺。

          艾森克:內傾與外傾;情緒穩定與不穩定(神經質)。

            2.性格的類型說

            (1)按照心理活動的心理機能劃分性格的類型按照性格結構中認知、惰緒、意志三種心理機能哪種占優勢,可以將性格分為理智型、情緒型、意志型。

            (2)按照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劃分性格的類型按照個體心理活動是否外露,可以將性格分為按照個體心理活動的獨立性程度,可以將性格劃分為獨立型和順從型。

            (3)斯普蘭格提出,按照人的社會價值取向將性格劃分為理論型、社會型、經濟型、政治型、審美型、宗教型六種類型:

          (4)霍蘭提出,按照性格與職業選擇的關系將性格劃分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常規型六種類型。

           三、整合理論

              人格特質理論與人格類型理論從不同角度描繪了人格的復雜結構。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結構的四層次理論,這種理論將類型理論與特質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人格的構成可以用四令層次來表現.也就是說人的活動從最簿撣的刺激反應開始,逐步歸結而達成統下的人格。

              第一層次是特殊反應,許多掃常生活中衰現出來的可觀察到的行為即為特殊反應。

              第二層次是習慣性反應模式,表示一類較固定的特殊反應,比如:不喜歡聚會,不愿意神動行事等。

          第三層次是特質,比如:害羞,刻板。

          第四層是類型,比如:內傾、外傾等。

            第三節  認知風格

          一、場獨立性一場依存性

              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這一人格差異,表現在心理活動的許多方面,在知覺、思維、學習和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可以看到這種差異。整體說來,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沒有好壞之分。

              場獨立性的人認知重構的能力強,在認知中具有優勢:而場依存性的人社會技能高,在人際交往中具有優勢。

              從學習來看,兩種認知方式也顯示了不同的特點。在解決需要靈活思維的問題上,場獨立性的人有優勢,他們善于抓住問題的關鍵性成分,能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而場依存性的人在解決熟悉的問題時,不會發生困難,但讓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沒有遇到過的問題時,則難于應付,缺乏靈活性。

              一些研究還表明,場獨立性的學生喜歡學習一般原理,而不喜歡學習一些具體的知識,他們達到概括化的程度比場依存性的學生高,但兩者在獲得的知識量上沒有差異。在學習興趣和職業興趣上,兩者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二、沖動--沉思

            它們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問題的思考速度上;在元認知知識和認知策略方面,兩種認知風格也存在差異;在學習能力上,兩種認知風格也有差異;沉思型與沖動型學生在不同任務中的表現不一樣。

          三、同時性--繼時性

              1.繼時性認知風格的特點是,在解決問題時,能一步一步分析問題,每一個步驟只考慮一種假設或一種屬性,提出的假設在時間上有明顯的前后順序,第一個假設成立后再檢驗第二個假設,解決問題的過程像鏈條一樣,一環扣一環,直到找到問題的答案。言語操作和記憶都屬于繼時性加工.一般來說,女性擅長于繼時性加工,這可能是女孩的記憶和語言能力比男孩好的原因之一。

              2.同時性認知風格的特點是,在解決問題時,采取寬視野的方式,同時考慮多種假設,并兼顧到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其解決問題的方式是發散式的。許多數學操作、空聞問題的操作都要依賴于這種同時性的加工方式。這也可能是男孩子在數學能力與空間能力方而優于女孩子的原因之一。

              同時性和繼時性是認知方式的差異,而不是加工水平的差異。但是,當學習方式與認知方式互相匹配時,不同認知方式的優勢就能顯示出來。帕斯克(1974)研究了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認知方式的關系。結果顯示,當學習材擱與學生的認知方式匹配時,學習效果好:反之,當學習材料與學生的認知方式不匹配時,學習成績一閣呈都不及格。

            第四節 人格測驗

          一、自陳量表

          (一)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

          (二)愛德華個人興趣量表

          (三)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

          二、投射測驗

          (一)羅夏克墨汁測驗

          (二)主題統覺測驗

          三、情境測驗

          (一)性格教育測驗

          (二)情境壓力測驗

          四、自我概念測驗

          (一)形容詞列表法

          (二)Q分類法

          (三)WAI方法

            第五節 人格成因

          一、生物遺傳因素

              對遺傳的作用的一致看法:

            1.遺傳是人格因素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2.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隨人格特質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智力、氣質等因素上,遺傳因素的作用較重要: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系緊密的特質上,后天環境的因素更重要。

            3.人格的發展受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

          二、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對人格影響的程度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1.社會對成員順應的要求要求越嚴格,影響力越大;2.行為的社會意義行為的社會意義越大,行為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越大。

          三、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對子久人格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作用上。

            三類教養方式:

            1.權威型:對子女過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控制。孩子表現通常是:消極、被動、依賴、服從、做事缺乏自主性。

            2.放縱型:父母對子女過于溺愛,甚至達到失控狀態。孩子表現通常是:任性、幼稚、自私、無禮、獨立性差。

            3.民主型:尊重孩廠,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正確指導。孩子表現通常是: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

              綜合家庭因素對人格影響的研究資料,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家庭是社會文化的媒介,它對人格具有強大的塑造力; (2)父母的教養方式的恰當性會直接決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3)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電表現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無意地影響和塑造著孩子的人格。

          四、早期童年經驗的研究

            1.個性發展的確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兒童的個性健康發展,不幸的童年會引發兒童不良性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溺愛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個性特點,逆境也可磨煉出孩子堅強的性格。

          2.早期經驗不能單獨對個性起決定作用,它與其他因素共同來決定個性。

            3.早期兒童經驗是否對個性造成永久性影響因人而異。對于正常人來說,隨年齡的增長、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響會逐漸縮小、減弱,其效果不會永久不衰。

          五、自然物理因素

          自然物理因素對人格的影響表現為:(1)自然環境對人格沒有決定性影響,更多地表現為一時性影響;(2)自然物理環境對特定行為具有一定的解釋作用。在不同的物環境中,人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

          六、學校教育的因素

          七、自我教育的因素

          第五編 活動與發展

          第十三章 學習

          本章節不作為考試內容,僅做閱讀了解要求。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發展

          本章重點:

          (1)發展的概念和發展的規律

          (2)影響發展的因素

          (3)發展的理論

          第一節 個體發展

          一、個體發展的階段性和關鍵期

          (一)個體發展的階段性

          發展階段: 在人的一生中,身心特征的發展既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同時也可以分為 不同階段 ,這就是發展階段。

          發展任務: 個體發展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會表現出與個體年齡相符合的行為特征。這種社會期待性的行為特征標準 就叫做發展任務。

          根據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可以把一生分成八個階段: 產前期、嬰幼兒期、兒童早期、兒童后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二)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人的心理發展,不管是感知覺功能的發展,還是語言功能和運動功能的發展,都存在著關鍵期。在關鍵期內。適宜的刺激和經驗是運動、感覺、語言及其他腦功能正常發展的重要前提。

          二、遺傳與環境在個體發展中的作用

          (一)染色體DNA基因

          (二)行為遺傳學

          (三)遺傳與環境在個體發展中的交互作用

          皮亞杰的相互作用的效應模型

          三、個體發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縱向研究

          (二)橫斷研究

          (三)群體—連續研究

          第二節 身體、動作與感知覺的發展

          一、出生前(胎兒期)的發展

          (一)出生前的身體發展

          (二)影響胎兒發展的不利環境因素

          二、嬰幼兒的發展

          (一)嬰幼兒的身體發展

          (二)嬰幼兒的動作發展

          (三)嬰幼兒的感知覺的發展

          觸覺;視覺;聽覺。

          三、兒童期的發展

          四、青春期的發展

          第三節 語言與認知發展

          一、兒童的語言發展

          (一)語言獲得的理論

          1.行為主義學派是學習理論的典型代表

          2.喬姆斯基是先天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語言發展的階段

          (三)影響語言獲得的因素

          二、兒童的認知發展—皮亞杰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

          (一)發生認識論的主要觀點

          (二)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2.前運算階段(2—7歲)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4.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后)

          第四節 社會性發展

          一、依戀行為

          二、道德發展

          (一)皮亞杰的道德發展兩階段理論

          (二)柯爾伯格的道德推理階段理論

          習俗前道德(4—10歲)時期;習俗道德(10—13歲);后習俗道德(13歲以后)時期。

          三、社會化與人格發展

          (一)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第五節 中老年時期的發展

          一、中老年時期的生理與心理發展

          二、中老年時期的生活適應

          (一)健康問題

          (二)“活到老學到老”——終生學習問題

          (三)社會人際關系問題

          (四)面對死亡

          參考書目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第5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2.黃希庭:《心理學導論》(第3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備注

          原標題:重慶三峽學院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 自命題科目《心理學基礎》考試大綱

          以上就是中公考研網校老師為大家整理的“2021年重慶三峽學院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 自命題科目《心理學基礎》考試大綱”相關內容,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中公考研網校!

          相關推薦

          2021年考研資料包0月領

          2021考研專業課全科1999元學兩年

          2021在校生考研全場88折

          在職人考研包皮書0元學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責任編輯:mhf80817 】

          共1頁 當前第1頁
          考研暑期圓夢禮包
          歷年試題
          考試大綱
          備考計劃
          0元好課
          思維導圖
          核心考點
          手機號快捷登錄1
          賬號密碼登錄
          本周熱門直播

          更多直播

          无码h黄动漫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伦另类中文字幕| 4hu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电影首页| 人妻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美无码五月天| 国内精品久久久人妻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日韩第十页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6080YYY午夜理论片中无码| 一本一道AV无码中文字幕|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 | 合区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 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日韩免费a级毛片无码a∨|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在线|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αv|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不卡|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天堂| 黄A无码片内射无码视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av三级| 日韩视频无码日韩视频又2021|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 无套中出丰满人妻无码| 亚洲AV无码久久寂寞少妇|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浪潮AV|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老熟妇|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无码| r级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亚洲av中文无码| 最近2019免费中文字幕6|